相关结果有221个。
文章
|
2019-04-29
校园开放日的LHS展厅
第一场“学院小课堂”
学院、师资介绍
主讲人:叶德全教授(院长、校长讲座教授)
生物信息学专业介绍、与密歇根大学生物信息学“3.5+1.5”本硕联合培养项目介绍
主讲人:竺立哲教授(助理教授)
药学专业介绍
主讲人:徐岩教授(研究助理教授)
生物医学科学专业介绍
主讲人:任若冰教授(助理教授)
活动当天,叶德全教授还接受了《龙岗新闻》栏目与校园开放日现场直播专访。
第二场“学院小课堂”
学院、师资介绍
主讲人:叶德全教授(院长、校长讲座教授)
瓦谢尔计算生物学研究院介绍
主讲人:李宗夷教授(副教授)
切哈诺沃精准和再生医学研究院介绍
主讲人:徐岩教授(研究助理教授)
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介绍
主讲人:杜洋教授(助理教授)
学生与诺奖研究院的关系
主讲人:任若冰教授(助理教授)
现场答疑环节
在校生专业课程咨询
我校大一学生目前正面临报选专业的关键时刻,在本次活动的最后环节特地安排了学院教授与在校生的面对面咨询会,就如何选择专业和课程为同学们提供了专业意见与建议。
今天我们因缘相识相聚,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有您的加入,未来同学们将有更多机会向这些学术上已有极高造诣且和蔼可亲的教授零距离问道与交流的机会,并在诺奖研究院的助力下,实现学业梦想与科研理想!
(参与校园开放日活动的学院教职员与学生志愿者合影)
文章
|
2019-04-24
学术讲座
4月23日上午10点30分,讲座在教学楼A202教室正式开始,LHS学院院长叶德全教授致欢迎词并介绍主讲嘉宾朱卫国教授。
朱教授首先介绍了表观遗传学的基本知识,并对过往的科学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
随后,朱教授开始介绍名为G9a/GLP的异源蛋白二聚体,以及它们在DNA损伤修复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例如当DNA受损之后,G9a会相应地磷酸化。
最后,朱教授着重讲解了ATM(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突变激酶)的激活与DNA损伤修复的响应关系。他围绕着染色质与ATM激活的关系、接头组蛋白H1与ATM是否有关、以及DNA损伤修复之后ATM如何停止激活等问题介绍了他及其团队的科研成果。
问答环节中,叶德全教授首先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高级顾问、来自密歇根大学的Brian Athey教授也与朱卫国教授进行了讨论。
LHS的任若冰教授向主讲嘉宾提问。
座谈会
讲座结束之后,LHS院长叶德全教授和协理副校长兼LHS副院长朱宝亭教授与朱卫国教授对学院发展和合作等话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叶教授首先介绍我院师资、课程开设及科研条件。他希望未来借助粤港澳大湾区,促进双方在科研与学生培养方面的合作。
校园参观
会后,朱卫国教授一行人参观了我校的部分场馆和设施。
朱教授一行人、Brian Athey教授和叶教授在图书馆合影。
在百万大道合影
在图书馆沙盘旁,叶教授向嘉宾介绍大学未来校园规划。
访问冷冻电镜实验室
朱卫国教授结束了一天的访问与参观。希望在不久的将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与深圳大学医学部和医学院会将两校的合作推向新领域与新高度,共同推进大湾区生命健康产业的发展。
文章
|
2019-04-08
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LHS)面向全校师生的首次介绍会于4月3日在大学行政楼东翼101阶梯教室成功举行。有超过150位同学参加,学院老师们悉数到场并带来了关于学院发展、专业介绍、联合培养项目及诺奖研究院的精彩介绍,并在会后的分组专业咨询环节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
(学院教授们与部分学生合影)
一、学院介绍
(1)学院概况介绍
主讲人:叶德全教授(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院长、校长讲座教授)
叶德全教授首先欢迎大家来到介绍会,随后将LHS的发展与三年规划进行了介绍:学院预计三年内教职人员总人数达到40人;除已开设的生物信息学本科专业,还将开设生物医学科学及药学专业,随之将开展越来越多的和产业界联合的培训与实习项目;三个诺奖研究院作为承担学院科研任务的主体,将给学生提供越来越多的实验与研究机会。
(2)学院研究方向介绍
主讲人:朱宝亭教授(协理副校长、学院副院长、校长讲座教授)
朱教授介绍了学院在科研方面的发展与现状,并对学院的所有教职人员进行了介绍。通过他的生动介绍,听众可以了解到学院的大部分教职人员均有在欧美任教多年的经历,并是其领域的杰出学者,其中三个诺奖研究院的负责人都是经诺奖得主力荐而加入我校的杰出学者。朱教授还讲到,LHS年轻的教职人员们也都有出色的学术背景和科研能力,其中刚加入LHS的助理教授杜洋博士更是在国际顶级期刊Cell连发两篇论文,而整个国内每年在Cell发论文的人数也不多,值得一提的是他婉拒了密歇根大学的邀请,选择了加入我们。朱教授还特别提到了自己的几位学生在本科期间就已经有研究成果和论文发表,其中包括2017年广东省理科状元许家祥同学。
二、专业介绍
(1)生物信息学专业介绍
主讲人:黄宪达教授(教授、生物信息学课程负责人)
黄宪达教授介绍生物信息学的课程设计采用三位一体的理念,把基础科学、生物科学和信息科学结合起来,再借助三个诺奖研究院所提供的科研机会,训练学生未来在大数据、药学、诊断和精准医学等领域工作所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2)药学科学专业介绍
主讲人:叶德全教授(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院长、校长讲座教授)
叶教授从抗癌药物紫杉醇的实例讲起,解释了药学科学的各个细分领域,如药物化学(Medicinal Chemistry…
活动
|
2019-04-01
内容:
1. 学院介绍与未来3年的发展规划;
2. 学院研究领域介绍;
3. 三个专业介绍—生物信息学 & 生物医学科学 & 药学科学;
4. 与密歇根大学“生物信息学”3.5+1.5联合培养项目介绍;
5. 三个诺奖研究院介绍;
6. Q&A;
7. 三个专业分组咨询与讨论—生物信息学 & 生物医学科学 & 药学科学。
时间:4月3日(周三) 18:00-20:30
地点:行政楼东翼101阶梯教室
文章
|
2019-03-05
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现已开放生物科学硕博专业申请,更多信息请登录:http://lhs.cuhk.edu.cn/zh-hans/content/9283。
文章
|
2019-02-25
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现已启动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及讲师的全球招聘。
请登录http://www.cuhk.edu.cn/zh-hans/jobs?jid=180获取详细信息。
文章
|
2019-02-15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于2018年11月14日宣布正式成立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School of Life and Health Sciences),是港中大(深圳)继经管学院、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后的第四所具有从本科至博士学位培养体系的学院。
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将专注于生命与健康科学的教学、科研与创新,致力于成为国际知名的生命和健康科学学院,为学生提供高瞻远瞩的教育机会,开展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跨学科研究,为生命和健康科学的专业发展、社群发展提供卓越服务。学院课程设置将整合生命科学、健康科学、科研与生物工程设计等,旨在以严谨多元的教育模式,培养出一批该领域的领导者和创新者。
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创院院长叶德全教授/校长讲席教授
2019年2月1日,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创院院长叶德全教授正式履任。叶德全教授1982年本科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并于1988年获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自1989年起先后在Scripps研究所及伊利诺伊大学医学院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其科研项目获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资助达25年。主要研究方向包括G蛋白偶联受体的信号转导及在固有免疫细胞中的作用,炎症机制和病理模型及相关药物靶标的发现。先后与强生、诺华、GSK等公司开展研发合作,作为第一发明人获批美国专利2项、中国专利1项,共同发明人专利2项。发表SCI学术论文198篇,被引1万多次。于2010年回国担任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药学院院长;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任澳门大学讲座教授。学术兼职包括THE FASEB Journal副主编,…
基本页
|
2019-01-31
基本页
|
2019-01-31
基本页
|
2019-01-31
基本页
|
2019-01-31
基本页
|
2019-01-21
.col-md-9 {width: 100%;}
.cuhksz-pic-text{ margin-top:31px; display:table; width:100%; overflow:hidden;}
.cuhksz-pic-text .cuhksz-pic{ float:left; display:table-cell;overflow:hidden;}
.cuhksz-pic-text .cuhksz-pic img{ width:100%; height:100%;transform: scale(1.0);transition: all 1s ease 0s;-webkit-transform: scale(1.0);-webkit-transform: all 1s ease 0s;}
.cuhksz-pic-text:hover img{transform: scale(1.3);transition: all 1s ease 0s;-webkit-transform: scale(1.3);-webkit-transform: all 1s ease 0s; }
.cuhksz-pic-text .cuhksz-text{ float:left; width:70%; color:#fff; padding: 0;padding-left: 20px;padding-top: 10px; display:table-cell;}
.cuhksz-pic-text .cuhksz-text em{ display:block; font-style:normal; color:#fff;}
.cuhksz-pic-text .cuhksz-text span{ display:block; font-size:20px; line-height:1.9;}
.cuhksz-pic-text .cuhksz-text li{ float:left; width:50%; font-size:14px; margin-top:16px;}
.cuhksz-pic-text .cuhksz-text li a{ color:#fff;}
.cuhksz-pic-text1{ background-color:#87bfe9…
文章
|
2019-01-18
11月14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宣布正式成立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School of Life and Health Sciences),这是港中大(深圳)继经管学院、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后的第四所学院。
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将专注于生命与健康科学的教学、科研与创新,致力于成为国际知名的生命和健康科学学院,为学生提供高瞻远瞩的教育机会,开展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跨学科研究,为生命和健康科学的专业发展、社群发展提供卓越服务。学院课程设置将整合生命科学、健康科学、科研与生物工程设计等,旨在以严谨多元的教育模式,培训出一批该领域的领导者和创新者。
叶德全教授(图片来源于网络)
据悉,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的创院院长由叶德全教授担任,将于二零一九年二月一日开始任期。叶德全教授早年获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加州Scripps 研究所和伊利诺伊大学医学院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曾任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教授、院长,及澳门大学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药理学讲座教授。叶教授曾任《Molecular Pharmacology》编委,《Pharmacological Reviews》副主编,《FASEB》杂志副主编,《Physiological Reviews》副主编及《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编委,并任国际基础和临床药理学联合会甲酰肽受体命名委员会主席。
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将与港中大(深圳)理工学院和三个诺贝尔奖科学家研究院紧密合作,展开教学与科研工作。据悉,港中大(深圳)理工学院已开设生物信息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并于2017年、2018年分别开始招生本科生,将为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日后的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提供累积与借鉴;而港中大(深圳)三个由诺贝尔奖得主领衔的研究院,其研究方向都与生命科学紧密相关: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 将围绕深圳市生物医药产业,开展尖端生物科技领域的技术研究;…
基本页
|
2019-01-17
2018年3月22日,由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龙·切哈诺沃教授(Prof. Aaron Ciechanover)领衔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切哈诺沃精准和再生医学研究院正式成立。这是港中大(深圳)组建的第三个由诺贝尔奖得主命名的研究院。
阿龙·切哈诺沃教授是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以色列理工学院杰出研究教授,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荣誉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精准和再生医学研究院主要关注以下两个研究领域:癌症和传染性疾病诊治的精准医疗,以及干细胞疗法治疗中风、帕金森、阿茨海默症、糖尿病等疾病的再生医学。精准医疗作为热门的医学前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融合了医疗、制药、生命科学、基因组学、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诸多研究领域。再生医疗则是医学研究、发展以及商业化的重要领域。
精准和再生医学研究院将牢牢把握影响人类健康与高科技发展的重大机遇,利用现有技术优势与世界知名科学家的国际影响力,在短期内发展成为该领域世界一流的研发机构。借助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研究院、大数据研究院、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计算生物研究院等其他研究平台,研究院将通过与深圳市内多家公司紧密合作进行技术转化和商业化运作,为深圳在发展世界领先的生物制药和健康产业的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研究院还将致力于探索“粤港澳大湾区”国家发展战略下的在教育和科研领域的深港合作新模式,包括与香港中文大学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研究所(iTERM)的科研团队进行深度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推进干细胞及再生医学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基本页
|
2019-01-17
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KIIDD)与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组建的首批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两个诺奖研究院的成立是大学建设成为全球一流研究型大学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布莱恩·科比尔卡教授(Prof. Brian K. KOBILKA)2011年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2年因G蛋白偶联受体的开创性研究工作,与罗伯特·莱夫科维茨教授(Robert J. Lefkowitz)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近年来,科比尔卡教授致力于G蛋白偶联受体的结构生物学研究,并大力推动相关领域的基础成果向药物发现的转化研究。
研究院建设两年来,已经吸引了一批青年才俊,建立了全面展开结构生物学相关研究的核心团队,创建了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冷冻电子显微中心。研究院主要目标:1.在新医药这个战略领域引进世界顶级人才团队,取得产学研创新与突破,推动深圳在相关领域获得世界顶尖的技术与产业发展;2.开展生物医药技术的基础科学研究和产业化,使深圳发展成为全球重要、世界领先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药企业;3.成为一个开放式的、有着巨大潜力的高新企业落户与高端科技服务平台;4.大力推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与深圳其他高等教育机构为中国和深圳培养新一代创新药物研究与产业化的专业人才。
了解更多,请扫描以下二维码
基本页
|
2019-01-17
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与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于2017年4月10日同日落户我校,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组建的首批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研究院由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里耶·瓦谢尔教授(Prof. Arieh Warshel)领衔建立,是我校建设全球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的重要里程碑。
阿里耶·瓦谢尔教授(Prof. Arieh Warshel)1969年获以色列威兹曼科学院博士学位,现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学会荣誉会士、美国南加大化学和生物化学杰出教授,Dana和David Dornsife讲席教授。他于2013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以成为世界级的理论生物计算中心为目标,致力于跨学科研究及成果转化,重点开展以计算结构生物学为主的基础研究及植根于数据科学的高通量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研究,并培育兼具理论与应用的生物信息及系统生物学人才。其中,计算结构生物学方向涵盖蛋白质工程,蛋白质结构预测和活性改进,酶催化反应机制的探索及酶的设计,蛋白质及核酸功能性构象变化的模拟,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以及相应算法和软件的开发。高通量生物学与生物信息方向则着重将高通量序列分析技术应用于基因组学及个性化精准医疗,涵盖疾病致病机制、早期诊断生物标记、创新药物开发等方向。同时,本院亦与本校的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切哈诺沃精准和再生医学研究院等研究平台及各校外医疗机构深度合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联盟,开发新产品技术如健康食品、医疗美容产品、植物药新药、药物与疾病基因检测平台,以在粤港澳大湾区生物科技与医药产业的结合发展中间扮演战略性角色。
了解更多,请扫描以下二维码
基本页
|
2019-01-17
联系方式
学院热线:0755-23519000
学院邮箱:lhs@cuhk.edu.cn
办公时间
8:30 – 12:00,13:00 – 17:30 (周一至周五)
周六、周日及公众假期休息
办公地址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龙翔大道2001号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邮编:518172)
基本页
|
2019-01-16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 | 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School of Medicine, Life and Health Sciences, 简称MED | LHS)于2018年11月14日正式成立,是港中大(深圳)继经管学院、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之后建立的第四所具有从本科至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学院。
医学院 | 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秉承香港中文大学的优良学术传统和严谨治学精神,立足三个“诺奖研究院”的科研基础,瞄准学科前沿和长远目标,开设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课程。港中大教务会负责审批和监督学位课程,指导及管理授课和教学有关事宜,监管港中大(深圳)学位资格认证的水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毕业生获颁香港中文大学学位证书。
医学院 | 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已开设生物信息学、生物医学工程、药学和生物科学四个本科专业。学院亦开设生物科学硕士-博士专业和生物信息学硕士专业。
学院将专注于生命与健康科学的教学、科研与创新,致力于成为国际知名的生命和健康科学学院,为学生提供视野宽阔的教育机会,开展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跨学科研究,为生命和健康科学的专业发展、社群发展提供卓越服务。学院通过全球遴选公开招聘的方式汇聚一流师资,建立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及中英双语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
基本页
|
2019-01-16
叶德全 / 校长讲座教授
医学院 | 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于2018年11月14日宣布成立,成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第四所具备从本科生至博士生培养体系的学院。建院以来,学院发展迅速,师资队伍不断壮大,已经吸引了众多优秀青年学者和莘莘学子加入我们探索生命奥秘的行列。
学院秉承香港中文大学“博文约礼”之传统治学之道,倡导文理兼修、中外贯通,旨在培养具有严谨思维、宽阔视野及多学科知识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目前,学院已开设生物信息学、生物医学工程、药学及生物科学四个本科专业,所设专业均以英文教学。本科新生入学不久后,即可选择学院课程,并有为期一年的时间发展学术兴趣,在第一学年结束之际择定专业。学院所有教授均参与授课并直接指导本科生。
根据生命与健康科学的特点,学院为本科生提供了大量的科研及实习机会。 学院的三所“诺奖研究院”向本科生开放,欢迎学生开展科学研究项目。与此同时,学院为本科生提供丰富的暑期实习、社会实践及海外交流的机会。学院在已经与我校建立学位课程交流的100余所海外大学中,选取涉及生命与健康科学相关领域的知名大学,建立3+2、3.5+1.5等形式的海外本硕连读课程。
学院亦已开设生物科学硕士—博士学位连读课程和生物信息学硕士专业课程。迄今为止,入学的研究生均获得大学奖学金或“岗宏青年学者发展基金”的支持。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学习环境中,研究生一方面在课堂及实验室获取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培养带教和指导本科生的能力,为今后学术生涯的长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院在开展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同时,积极参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的建设,并负责医学院临床前课程的授课。学院肩负着拓展生命与健康科学各学科的重任,将通过本科及研究生课程的建设,推动生物医学工程、药学科学等专业及交叉学科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发展。
在科研方面,学院有机地整合了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及切哈诺沃精准和再生医学研究院这三所诺奖研究院在各自学科领域的领先优势,率先在计算生物学、药物发现、精准及再生医学等研究领域取得突破,并向其它生命及健康领域拓展。科比尔卡冷冻电镜中心自2019年7月正式启用以来,两台300千伏冷冻电镜运行正常。建院一年以来,学院在学科建设、硬件设施及转化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与此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