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结果有221个。
基本页
|
2020-04-24
生物信息学是一项跨领域的学科,涵括生命科学、物理、化学、统计、计算科学与数据科学。近年来生物信息已成为现代生物学的基石,用以探索生物系统的生命过程,从生物大数据中挖掘新颖的生物机制,进而研制出疾病诊断与治疗的方案。领域各项突破性进展正在塑造新的生命科学、农业科学、医学研究、医疗系统和生物科技产业。在国家与企业的大力支持下,国内与在珠江三角洲的生物科技产业正在快速增长,其中药物开发更是知识密集产业。因此,对具有专业生命科学与药物开发知识和生物信息学能力的专业人才的需求迅速地增长。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在生物信息领域建立了一支世界一流的师资队伍,在生物信息与重要生物医学领域进行前沿研究。本课程的师资皆是具有国际水平且活跃的学者,他们将提供许多精品课程,并担任学生研究课题的指导老师。生物信息及计算生物的发展加强了我们对健康和疾病的理解。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加上低成本的基因检测技术的推动,传统临床的研究亦扩展至数据处理及数据挖掘的领域,结构生物的进展也让计算机药物设计成为药物产业界不可或缺的工具。本专业旨在培养优秀的本科生,使其具有在生命科学与生物信息领域的知识与技能。例如,本科专业为生物、化学或物理的学生,经过本硕士学程的跨领域修习与动手操作,学生将成为生物科技领域不可或缺的顶尖的人才,并可在生物信息与生物医学处于领导地位。
点击此处查看适用于2017-2018年度、2018-2019年度入学学生的生物信息学课程要求及修课推荐
点击此处查看适用于2019-2020年度及以后入学学生的生物信息学课程要求及修课推荐
活动
|
2020-04-24
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
生物科普讲堂
第四弹
“胆固醇”是一种存在于动物组织内细胞膜中的固醇及脂类。其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必要元素之一,但如果体内积累过多则可能导致心脏及血管硬化等疾病。
人体内的胆固醇由自身制造或从食物获取,且人体具备胆固醇自我调节的功能,例如在进食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后,身体会自然减少制造胆固醇。反之,身体则会增加胆固醇的制造以达到平衡。
“胆固醇”究竟有哪些奥秘并会对身体带来哪些好与坏的影响呢?本周五(4月24日)19点,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任若冰教授为您解读——胆固醇的“善”与“恶”。
4月“生物科普讲堂”系列活动安排表:
第一期:4月3日;
第二期:4月10日;
第三期:4月17日;
第四期:4月24日;
第五期:4月30日。
活动时间:
2020年4月24日(周五)
19:00-20:00
讲座嘉宾:
任若冰
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助理教授
讲座主题:
胆固醇的“善”与“恶”
活动形式:
Zoom线上直播
https://zoom.com.cn/j/2220181114
Meeting ID: 222 018 1114
温馨提示:
请下载Zoom软件后,复制以上链接或输入ID,即可进入讲堂。
讲堂人数上限为300人,将先到先得。
讲座嘉宾简介
任若冰教授于2009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学院生物技术学士学位,随后保送至清华大学。师从世界著名结构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院/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外籍院士施一公教授。专注于胆固醇代谢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并于2015年在清华大学获得结构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博士学位。2015-2017期间其任职于顶级跨国生物技术公司安进(Amgen)亚洲研发中心担任结构生物学副研究员,参与两项G蛋白偶联受体相关新药研发工作,包括口服小分子及抗体药物。自2017年12月起入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及科比尔卡创新药物研究院担任助理教授/独立PI,并于2019年初加入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
任若冰教授一直从事与重大疾病相关的膜蛋白结构生物学研究,研究手段包括X射线晶体学,低温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并结合其他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方法,主要内容包括胆固醇、中性脂质分子的转运、代谢及信号转导,…
基本页
|
2020-04-07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项跨学科研究,涉及将工程学原理和设计概念应用于生物学和医学上达到医疗保健目的,例如疾病诊断、监测和治疗。 生物医学工程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在生物学、医学和工程领域具有跨学科专业知识的学生,并通过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力学、信息学、纳米技术、仪器制造和材料工程方面的知识培训他们进行研究工作。通过该课程精心设计的学习计划,学生将获得良好的教育,并可在生物医学和工程学领域处于领导地位。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生物医学工程课程致力于组建一支世界一流的师资队伍,在重要生物医学领域进行前沿研究。凭借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在材料工程、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机器人技术方面的现有优势,该课程专注在生物材料和纳米技术、生物医学成像和信号处理、生物传感器和生物仪器、生物医学机器人技术、以及生物医学信息学的发展。在跨学科的学术环境中,学生可与有多学科专业背景的教授及临床医生互动和学习,以获得对人类医疗保健和疾病治疗的前瞻性见解,并转化他们的创新思想或前沿研究促进产业和临床医学的发展,最终让疾病患者受益。该课程为跨学科学习、创造性思维、实用的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对新兴生物技术及其未来发展的敏锐感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点击此处查看适用于2018-2019年度入学学生的生物医学工程课程要求及修课推荐
点击此处查看适用于2019-2020年度及以后入学学生的生物医学工程课程要求及修课推荐
基本页
|
2020-04-03
医学院 | 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已与多家医学和生物学背景医院、企业及政府部门接洽,达成共建实训基地的合作共识,为即将步入大四学生开展实习实训做好准备与铺垫。已与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及中核海得威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另有数家校企合作正在洽谈中。
一、广东省第二人名医院
我院已于2019年11月与广东省第二人名医院签署实习基地合作协议。
二、中核海得威公司
我院已于2020年1月与中核海得威公司签署实习基地合作协议。
基本页
|
2020-03-31
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学术交流处与医学院 | 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的共同努力下,已开设多项与海外名校本硕联合培养及交流交换项目。其中,已开设的本硕联合培养项目共10个,涵盖北美名校7所,欧洲名校2所。目前项目修读的方式包括3.5+1.5、3+2、4+1、及4+X,另外还有多个合作项目正在洽谈筹备中。
例如:美国密歇根大学3.5+1.5联合培养项目 美国密歇根大学“3.5+1.5”本硕联合培养项目帮助学习成绩优秀、能满足提前毕业要求的同学在五年内取得本科及硕士学位。选该项目的学生需在3.5年内完成本科课程修读、获得学士学位。学生需申请缩短修业年限,符合资格的学生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完成3.5年的在校学习后,于第四学年第二学期前往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完成后续1.5年的生物信息学硕士课程,获得硕士学位。 本科第一年:新生确认专业; 本科第二年:咨询选课安排(重点关注必修课的修读); 本科第三年:英文水平测试及准备项目申请。
*更多详情请于相关工作人员联系或关注学院官方公众微信号
文章
|
2020-03-23
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
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
博士后洪晓琴
获得个人化医疗与精准医学国际研讨会
最佳海报报告评审第一名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瓦谢尔生物计算生物研究院博士后洪晓琴在个人化医疗与精准医学国际研讨会(Personalized and Precision Medicin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获得最佳海报报告评审第一名(The best poster presentation)的佳绩。
本次参赛得奖内容为通过机器学习筛选可作为三阴性乳癌预后诊断及治疗评估的微小核醣核酸的最佳组合。
个人化医疗与精准医学国际研讨会(Personalized and Precision Medicin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PEMED)由欧洲三位知名科学委员会(Scientific committee)学者所创办,分别为来自法国的Dr.Anne-Marie Caminade、英国的Prof. Ann Daly及德国的Prof. Matthias Schwab。其PEMED的内容主要包含个性化疗法、生物标记的诊断检测、液态活检、医疗影像、生物芯片、标靶药物、大数据整合与精准医疗的道德规范。会议召集世界各地的专家担任会议发言人,不乏高论文质量学者,专注于最新的研究成果,所有投稿会议的论文内容皆需经由主席委员(Chair committee)和主要发言人(Key speakers)组成的同行评审,审查所有提交会议的论文。
个人简介
洪晓琴博士2019年于台湾交通大学生物信息及系统生物所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及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黄宪达教授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曾获得台湾科技部千里马奖学金至美国圣地亚哥加利福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医学院心脏科交换。
洪晓琴博士拥有跨领域专才,兼备临床实务经验、传染性疾病防疫、生物技术及生物信息能力。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癌症转移机制研究及疾病诊断检测的开发,迄今在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Molecular cancer…
文章
|
2020-03-23
研究成果介绍
一直以来,对抗衰老及延长寿命也是人类的共同愿望。几个世纪以来,人类的寿命已经显著延长。多年来对寿命测定的遗传研究也已达到临界质量,将寿命延长的概念从过去的幻想重新定位到目前可行的现实。尽管如此,人类的预期寿命迄今为止仍然主要通过改善生活条件和更有效的医疗保健来提升,而生物老年医学的干预措施所起的作用则微乎其微。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源于衰老是一个全身性的生理功能丧失及退化过程。但抗衰老药物往往在生物体内难于有效传递至各组织及细胞,最终导致抗衰老治疗的可行性受到极大的限制。
为了解决老年医学的这个技术瓶颈,黎教授课题组的其中一个主要研究方向,正是通过载体技术的开发及应用,并针对不同的分子靶点及机制,从而攻关衰老治疗中的各个技术难点。而最近黎教授团队在衰老领域权威国际学术期刊《Ageing Research Reviews》所发表的这篇题为 “Roles of the actin cytoskeleton in aging and age-associated diseases" 的论文,则是他们对肌动蛋白用于抗衰老治疗的概述及展望。黎教授为该文章的唯一第一作者,也是文章的唯一通讯作者。而黎教授的研究助理黄敏坚先生及邓国兴先生,在文章撰写时也提供了意见,他们的名字亦在文章的鸣谢当中。
图1: 载体技术在抗衰老治疗中的应用
个人简介
黎永富教授现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助理教授。在加入学院前,黎教授在韩国首尔延世大学和香港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亦曾在深圳大学药学院担任助理教授及在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兼任助理教授。在 2018年,黎教授获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B类)认定。他于2018年亦获英国皇家化学会认定为特许化学家,及于2014年获英国皇家生物学会认定为特许生物学家。
黎教授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工程技术与传统材料化学的融合,研发能用于生物医学及药剂应用上的高分子材料。黎教授是Academic Press/Elsevier出版的畅销书《Delivery of Therapeutics for Biogerontological Interventions: From Concepts to Experimental…
基本页
|
2020-03-20
医学院 | 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实验室(位于实验楼A栋407室)、微生物学教学实验室(位于实验楼A栋419室)已经在2019年秋季投入使用,生理学教学实验室和药剂学教学实验室正在建设中,预计2020年投入使用。
基本页
|
2020-03-19
一般咨询请联系公共邮箱: lhs@cuhk.edu.cn
或拨打办公室热线:0755-23519000
媒体相关咨询请联系大学传讯与公共关系处
(邮箱:cpr@cuhk.edu.cn 热线:0755-84273524)
未来学生参观访问请联系大学招生办公室
(邮箱:admissions@cuhk.edu.cn 热线:0755-84273500)
团体参观访问请联系大学校长办公室
(邮箱:presidentoffice@cuhk.edu.cn 热线:0755-84273653)
招标请联系大学财务处商务组
(邮箱:tender@cuhk.edu.cn 热线:0755-84273703)
文章
|
2020-03-11
研究成果简介
作为一类新兴的纳米发光材料,金属纳米团簇具有安全无毒、制备工艺简便等特点。另外,由于团簇颗粒的大小一般在纳米级别,所以往往会伴随着很强的量子限制效应,进而导致了许多新现象和新性质的出现。因此,金属纳米团簇在生物标记、荧光成像等研究领域有着巨大的潜在应用前景。其中,因铜元素的自然丰度高,成本低廉的纳米铜簇已成为了发光材料的研究热点。之前黎教授已与香港城市大学教授兼材料学权威期刊 ACS Nano 的副主编 Andrey L. Rogach 有过合作,将铜纳米团簇与一种新型高分子薄膜相结合,该新型高分子薄膜为黎教授于香港大学工作期间所研发,并且已在美国获得了专利授权。而结合了铜纳米团簇的高分子薄膜,也在新一代绿色固态照明技术的白光LED应用上取得了进展。相关的工作也已在 Advanced Materials 系列的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2018, 28:1802848) 上发表。
(a) 铜纳米团簇/高分子薄膜的制备方法。(b) 铜纳米团簇的TEM图像。在(c) 日光与 (d) 紫外线下的铜纳米团簇/高分子薄膜。
而最近黎教授团队在《Advanced Materials》正刊所发表的这篇综述,则是他们对铜纳米团簇相关工作的总结。黎教授为该文章的唯一第一作者,也是文章的唯一通讯作者。文章的其他作者包括 Andrey L. Rogach 教授及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及纺织学院黄永德院长。而黎教授的研究助理黄敏坚先生及邓国兴先生,在文章撰写时也提供了意见,他们的名字亦在文章的鸣谢当中。该文章探讨了铜纳米团簇的成核和形成过程以及合成途径,并阐述了各种修饰表面性质和提升光学性能的工程技术。另外,文章也总结了目前铜纳米团簇在诊断与治疗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个人简介
黎永富教授现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助理教授。在加入学院前,黎教授在韩国首尔延世大学和香港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亦曾在深圳大学药学院担任助理教授及在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兼任助理教授。在 2018年,黎教授获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B类)认定。他于2018年亦获英国皇家化学会认定为特许化学家,及于2014年获英国皇家生物学会认定为特许生物学家。…
文章
|
2020-03-11
2020年
三月六日
叶德全院长(校长讲座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
首先,叶德全院长(校长讲座教授)对学生及家长的参与表示了热烈欢迎。并结合自身多年的海外教学及科研经验经历,为同学们海外升学规划提供了专业的指导意见和建议。
结合我校与境外大学特点,叶院长有针对性的对有海外升学计划的学生进行了如何选课指导,并给出了如何合理安排升学的规划。
对尚未决定是否选择和适应海外学习与生活的同学,建议可以先以暑课、交流和交换的方式初试海外学习与生活体验,为下一步海外升学做好铺垫。
黄宪达教授、助理院长(教学)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
黄教授从制定出国留学计划、介绍适合我院学生的海外升学项目及如何申请研究生课程等三方维度进行了全面详实的介绍。
并且,细心的黄教授还叮嘱同学们要:
•大三暑假前完成英文语言测试
•尽量前三年修完所有必修课程
•尽可能多的累积研究经验(进入研究项目学习)
•积累海外学习经验
•保持GPA的竞争力
•多与老师们交流 (AA, Course coordinator, Instructors)
•善用大学与学院资源
•根据自身情况拟定升学策略
•争取家人支持
竺立哲(助理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
竺立哲教授结合自己多年的海外学习经历,通过金字塔支点的方式,引导学生做自我分析与解读,以便更好的了解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探知专业方向。
从最基础的寻找人生方向入手,为同学们解读该如何在升学与就业两个方向中选择与前进。并介绍如果选择了海外升学,需注意的问题与指引。
段宏伟(副教授)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化学与生物医药工程学院
此次还有幸邀请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段宏伟教授为同学们介绍该校化学与生物医药工程学院的师资与专业。并为我院学生解读和介绍了更适合选择与进修该校的专业方向。为同学们多方面的选择学校提供了有力参考!
胡然、李玥明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2016级本科毕业生
两位优秀学生代表结合自己的海外学校申请经历,为同学们实实在在提出了诸多宝贵经验与建议。
从如何制定申请计划;建议尽早搜索学校与专业信息;…
文章
|
2020-03-05
The Kobilka Institute of Innovative Drug Discovery (KIIDD) will host the symposium with vigorous support from the School of Life and Health Sciences (LHS). Experts and scholars worldwide shall gather at the symposium with ideas to share and inspire.
The goal of the symposium is to bring together leading scientists,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from life science to exchange ideas in structural biology. The topics will cover the structures of GPCRs, virus, autophagy, enzymes using crystallography, cryo-electron microscopy and computational methods. Sessions of keynote speech will be carried out, to be followed by free communication and coffee break.
基本页
|
2020-02-28
交流交换项目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注重国际交流和对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目前已与100多所国际知名院校签订协议,开展逾160个国际合作项目(包括国际暑课、学生交换、交流、与本硕/博联合培养项目),共同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目前已有超过60%的学生具有海外学习经历。
联合培养项目
我校已与美国密歇根大学在“生物信息学”项目建立“3.5+1.5”合作,与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在“生物医学工程”项目建立“3+2”合作,入读这两个专业的同学可直接申请合作学校的硕士项目。此外,MED | LHS本科生也可以申请哥伦比亚大学的“4+1”项目,南卡罗莱纳大学的“4+X”项目,雪城大学信息研究学院的“4+N”项目, 以及英国萨塞克斯大学的“4+1“项目”。
学院正在筹备多项与海外名校本硕联合培养及交流交换项目,其中包括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埃默里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及斯坦福大学等,修读方式包括:4+1,3.5+1.5,3+2和3+1+1。
活动
|
2020-02-24
第二届计算生物与生物信息研讨会将于2019年5月17日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举办,本研讨会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以及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发起支持并得到理工学院之协助。本研讨会邀请多名国内外顶尖科学家参与,共同探讨生物分子的行为与应用,反映目前计算生物与生物信息领域最先进的发展。
本次议题主要包含:多尺度分子模拟,生物分子结构动力学,蛋白质结构与癌症药物设计,整合基因体与蛋白质体学,生物资料库以及次世代高通量序列分析等。
研讨会对全校师生与外界开放,希望通过此次机会分享计算生物与生物信息领域的现况与发展。
活动
|
2020-02-24
The Kobilka Institute of Innovative Drug Discovery (KIIDD) will host the symposium with vigorous support from the School of Life and Health Sciences (LHS). Experts and scholars worldwide shall gather at the symposium with ideas to share and inspire.
The goal of the symposium is to bring together leading scientists,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from life science to exchange ideas in structural biology. The topics will cover the structures of GPCRs, virus, autophagy, enzymes using crystallography, cryo-electron microscopy and computational methods. Sessions of keynote speech will be carried out, to be followed by free communication and coffee break.
文章
|
2020-02-18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蔡小强教授(协理副校长)致辞
此次活动有幸邀请到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蔡小强协理副校长参加。首先,蔡校长对香港中大(深圳)的整体发展规划、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发展现状及医学院筹建工作等做了简要介绍,并感谢各位专家参加此次会议及对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长久以来的支持。
生命健康科学学院
叶德全(校长讲座教授)学院介绍
叶院长向各位专家介绍了学院发展现状,并详细介绍了我院药学专业申报情况。会议期间,各位专家就我院申报药学专业与参会教师进行了深度交流。此次会议对于完善药学专业与课程设置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科建设讨论以及专家建议
学校参观
研讨会大合影
本次“药学学科建设” 一期咨询和研讨会为我院2020年开设药学本科专业做了重要的铺垫与准备工作。四位药学专家为我院进一步规划与完善药学课程设置提出了宝贵与中肯意见和建议。再次感谢各位专家对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申报药学本科专业的大力支持!
文章
|
2020-02-18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朱宝亭(校长讲座教授)
协理副校长、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副院长
首先,朱校长对专家莅临我校表示欢迎,并感谢各位专家对我院专业申报的大力支持。接下来对学校的整体师资建设、管理体系、学科建设及医学院筹建进行了简单介绍。
生命健康科学学院 院长
叶德全(校长讲座教授)
叶院长向各位专家介绍了学院发展现状,并详细介绍了我院药学专业申报情况。会议期间,四位专家肯定我院申报药学专业优势并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与参会教师进行了深度探讨与交流。此次研讨会对我院药学课程设置及完善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与会专家
学校参观
会议结束后,理工学院梁永波教授、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的任若冰教授、陈吉航博士带领专家团队参观了化学教学实验室,科比尔卡冷冻电子显微镜中心和生物化学教学实验室,分子生物学教学实验室和微生物学教学实验室。
药学研讨会大合影
“药学学科建设” 一期及二期咨询与研讨会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圆满落幕。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以培养具有严谨思维、宽阔视野的优秀人才为目标,将于2020年开设学院第三个本科专业药学专业。学院十分重视此次专业申报,有幸邀请到了八位国内知名大学药学院专家为我院药学专业的开设传授宝贵经验。再次感谢各位专家为我院进一步规划与完善药学课程设置提出了宝贵与中肯意见和建议,并且对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申报药学本科专业的大力支持!
文章
|
2020-02-17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在2018年11月成立了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2019年1月宣布与深圳市政府、香港中文大学共建医学院。“我们的工作刚起步不久,这个新型冠状病毒就出现了,说明针对感染性疾病的科学研究一天都不能放松”,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院长叶德全教授如是说。叶教授早年学医,毕业后不久去海外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在美国又工作了二十多年,2010年回国。
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院长叶德全教授
“我多年来的研究项目之一,就是如何防治肺部感染后产生的一系列损伤。呼吸道病毒感染后,可以引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继发性细菌感染,严重情况下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脓毒血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危及生命的病理变化。这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爆发以来,许多病人就是因为这些肺部并发症而不治。因此针对急性肺损伤等并发症的治疗有助于挽救病人的生命“。叶教授建议将这方面的研究列入本次抗病毒应急项目之中。
新型冠状病毒示意图(Lancet,2020)
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现有全职教师二十名,并由诺奖得主领衔建立了三所研究院。本次新型冠状病毒爆发后,学院多位教授接到科研处通知后积极组建科研团队,开展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研究。叶德全教授团队包括本院杜洋教授、柳正博士、来自深圳市罗湖医院集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及企业单位等合作者。团队成员将利用在各自科研领域的特长和资源平台优势,围绕抗体药物的研发及最终产业化开展合作。团队成员包括杜洋教授等具备扎实的基础科研能力,已经形成抗原制备、抗体筛选、抗体鉴定、动物实验、药代动力、临床评估和抗体生产等从基础到产业化的研发能力。
电镜结构:冠状病毒和宿主受体结合(Nature,2016)
目前,团队已充分计划好筛选研发针对2019-nCoV中和病毒抗体基础研发、临床试验、产业制备的策略和技术路线,下一步将争取尽快启动项目,开展相关的抗体药物研发,协同攻克新型冠状病毒疫情。
冠状病毒的杀手-中和抗体生物药(Nature,2016)
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王攀教授牵头,会同我校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的合作者,开展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甾体类药物开发。王攀教授在美国堪萨斯大学医学院获得药理学博士学位,对甾体药物的药理学研究有相当的工作积累和经验。研究项目将针对2019-nCoV的感染及复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文章
|
2020-02-17
2019年2月1日
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 创院院长
叶德全(校长讲座教授)正式履任
校内活动
2019年4月3日举办面向全校首场介绍会,详细介绍学院概况、师资力量、专业设置、海外项目等方面。
2019年4月27日,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首次亮相大学校园开放日。
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院长叶德全(校长讲座教授)接受社会各界媒体采访。
生命健康科学学院在此次活动中共举办两场关于学院、专业、海外联合项目及诺奖研究院介绍的“学院小讲堂”。
2019年7月22日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迎来两场重磅仪式:“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科比尔卡冷冻电子显微中心揭牌仪式”和“岗宏青年学者发展基金”启动仪式。
2019年8月17日,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迎来首届“生物科学硕博项目”学生。
2019年9月1日,举办了首届本科生“黄埔一期”说明会,向“生物信息学”和“生物医学工程”两个专业的本科生详细介绍了学院、专业课程设置、交流交换项目、升学与就业等方面的信息。并举办了全院学生的欢迎晚宴,有幸邀请学校与相关部门领导参加。
进驻粤港澳大湾区
2019年10月10日深港国际科技园开园仪式在福田保税区举行,由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主导与牵头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大湾区生物医药创新研发中心成为首批引进项目,叶德全(校长讲座教授)代表大学出席了本次签约仪式。
2019年11月8日生命健康科学学院迎来了建院一周年纪念及第一场师生见面会。
2019年12月3日学院面向全校学生举办了本年度第二场学院介绍会,重点介绍了学院专业与修读计划及海外交流交换项目。
校企合作
学院成立一周年之际,在学校就业处与学院的共同努力下已与逾7家医学和生物学背景的医院、企业及政府部门接洽,达成共建实训基地的合作共识,为即将步入大四的学生开展实习实训做好准备与铺垫。目前,已与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签署《教学实习基地协议书》。
国际交流合作项目
在学校学术交流处与学院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已开设及正在筹备多项与海外名校本硕联合培养及交流交换项目。其中包括欧洲名校5所、美国名校6所,如英国华威大学、意大利米兰理工学院、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密歇根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等。修读方式包括4+1、3.5+1.5、3+2和3+1+1。
叶德全(校长讲座教授)…
文章
|
2020-02-13
申请&入学时间
生物科学硕士-博士专业学位课程现已开启2020年入学申请。新生可于每年9月或次年1月入学。
项目介绍
生物科学硕博项目
生物科学硕士-博士专业旨在教育和培养具有坚实学科基础、在所选领域具有专业知识的生物科学研究生。他们有望成为大学、研究机构和工业领域的领先学者和研究者。所涵盖的研究领域包括: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癌症生物学、免疫学、神经生物学、药理学、遗传学、人类遗传学、生物物理学、发育生物学和/或计算和系统生物学。
本专业在课程设计、培养方法和科研方向等方面以香港中文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麻省理工学院等海内外名校的相关专业为基准。在课程要求上,本专业与香港中文大学的与生命科学相关的一些专业(例如分子生物技术、生物化学还有细胞及分子生物学)具有相似性。本专业课程包含最多二至三个学期的课堂学习,注重基础知识的广泛性及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申请条件
具有硕士学位的申请人应申请攻读博士学位;而具有学士学位的申请人,可以申请攻读硕士学位或者博士学位。申请人应具有生物科学、化学和/或相关学科教育背景。本专业学位课程对入学者的英语水平具有较高的要求。
2019级硕博项目说明会大合影
奖学金介绍
1、校长奖学金可获得高达18万/年生活补贴。
2、一等奖学金(PGS I)豁免全额学费,兼任教学助理和研究助理工作将额外获得约5000元/月的生活补贴。
3、二等奖学金(PGS II)豁免半额学费,兼任教学助理和研究助理工作将额外获得约5000元/月的生活补贴。
4、其他: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的发展与学生培养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支持,学院在2019年得到的第一笔社会资助来自于“岗宏青年学者发展基金会”由长宏公益基金会捐赠的1000万元人民币。用于支持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优秀青年学者的科研项目,包括为其提供部分科研经费、项目发展经费及博士生与博士后培养经费等,致力于为青年学者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支持,推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文章
|
2020-02-13
升学篇
一、交流交换项目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注重国际交流和对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目前已与100多所国际知名院校签订协议,开展逾160个国际合作项目(包括国际暑课、学生交换、交流、与本硕/博联合培养项目),共同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目前已有超过60%的学生具有海外学习经历。学生可关注学术交流处发出的邮件通知进行申请。
二、联合培养项目
在学术交流处与学院的共同努力下,已与美国密歇根大学在“生物信息学”项目建立“3.5+1.5”合作;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在“生物医学工程”项目建立“3+2”合作。入读这两个专业的同学可直接申请合作学校的硕士项目。此外,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本科生也可以申请哥伦比亚大学的“4+1”项目,南卡罗莱纳大学的“4+X”项目,雪城大学信息研究学院的“4+X”项目, 以及英国萨塞克斯大学的“4+1“项目”。
学院正在积极筹备多项与海外名校本硕联合培养及交流交换项目,其中包括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埃默里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及斯坦福大学等,修读方式包括:4+1、3.5+1.5、3+2和3+1+1。
以下路线图为院长叶德全(校长讲座教授)为学生介绍如何合理规划本科期间的学习,并同时考虑和参与海外交流交换项目及我院教授的科研项目。2020年学院还将拓展更多的实习实训基地。
就业篇
校企合作
学院成立一周年之际,在学校就业处与学院的共同努力下已与多家医学和生物学背景的医院、企业及政府部门接洽,达成共建实训基地的合作共识,为即将步入大四的学生开展实习实训做好准备与铺垫。目前,已与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及中核海得威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
Q&A
1. 如何申请交流交换项目?
学术交流处会邮件通知学生,并组织宣讲会介绍申请流程(2019年底已邮件通知)。
2. 如何申请联合培养项目?
学院会发邮件通知,请关注邮箱信息!
3…
文章
|
2019-12-24
成立于2017年,由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里耶•瓦谢尔教授领衔的港中大(深圳)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于2019年迎来丰收期,陆续产出高品质研究成果。近日,阿里耶•瓦谢尔教授再一次抵达深圳,与团队成员共同探讨学术难题,他每年大约有一个月时间留在深圳,与团队成员充分交流,亲自参与课题研讨,对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的科研进展,皆了然于心。
2019年共发20篇重要论文 执行院长上榜“高被引科学家”
回顾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两年多以来的发展,瓦谢尔教授对研究院目前的科研成果感到满意:“今年,我们的团队搬进了新的科研大楼,设施设备更加完善。另外,研究团队不断壮大,已经发展到了50多人,其中包括6位教授、2位研究员、3位副研究员、15位博士后以及十多位博士生、研究助理。而最重要的是,科研成果丰硕,团队内的研究人员非常活跃,在《自然通訊》等顶尖期刊上发了很多高水平文章。”
据悉,该研究院成员于2019年内,共发表20篇重要论文,其中许多刊载于优秀期刊,例如Nature Communications, Nucleic Acids Research, Chemical Communications等知名期刊。领域包含基因体信息学、结构生物学、计算化学、多尺度分子模拟等。从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团队成员共发表数十篇SCI期刊论文,其中部分成果于Journal Citation Reports领域排名于前5%(中科院1区)。这些发表的论文也大量地被全世界的科学家所引用,论文引用率非常高。日前,2019年度“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公布,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执行院长、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黄宪达教授便上榜其中。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 解决瓶颈难题
“我们试图用多种方法来应对当今社会的挑战,其中一个重大问题就是生物的抗药性,抗生素在过去来说是非常有用的,但现在却慢慢不起作用了。我鼓励这里的研究人员用大数据来解决这个问题,即利用电脑建模。”在谈及当今药物发展所面临的难题时,瓦谢尔教授表示,研究院将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等现代科技手段,来发现新的生物标记、开展药物开发以及生物机制的探索等,这也将是未来计算生物的趋势。
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以成为世界级的理论生物计算中心为目标,致力于跨学科研究及成果转化,…
活动
|
2019-12-17
Topic
Rate constants and mechanisms of intrinsically disordered proteins binding to structured targets
Speaker
Huan-Xiang Zhou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and Department of Physic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
Abstract
Intrinsically disordered proteins (IDPs) play key roles in signaling and regulation. Many IDPs undergo folding upon binding to their targets. We have proposed that coupled folding and binding of IDPs generally follow a dock-and-coalesce mechanism, whereby a segment of the IDP, through diffusion, docks to its cognate subsite and, subsequently, the remaining segments coalesce around their subsites [1]. Parallel dock-and-coalesce pathways (initiated by different docking segments) may exist but one pathway may dominate [2]. By combining experiment and computation, we have determined the precise form of dock-and-coalesce operating i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intrinsically disordered GTPase binding domain (GBD) of the Wiskott-Aldrich Syndrome prote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