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返回主站
English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院长寄语
    • 联系我们
  • 学院师资
  • 专业设置
    • 本科生专业
    • 研究生专业
  • 诺奖研究院
    • WARSHEL
    • KOBILKA
    • CIECHANOVER
  • 学术科研
    • 科研介绍
    • 科研方向
    • 论文发表
    • 实验室
      • 深圳市甾体类药物研发重点实验室
      • 福田生物医药创新研发中心
      • 实验动物中心
      • 教学实验室
  • 升学就业
    • 关于我们
    • 升学
    • 就业
      • 实训基地
      • 招聘信息
  • 人才招聘
  • 最新动态
    • 活动预告
    • 学术讲座
    • 活动回顾
    • 交流合作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院长寄语
    • 联系我们
  • 学院师资
  • 专业设置
    • 本科生专业
    • 研究生专业
  • 诺奖研究院
    • WARSHEL
    • KOBILKA
    • CIECHANOVER
  • 学术科研
    • 科研介绍
    • 科研方向
    • 论文发表
    • 实验室
      • 深圳市甾体类药物研发重点实验室
      • 福田生物医药创新研发中心
      • 实验动物中心
      • 教学实验室
  • 升学就业
    • 关于我们
    • 升学
    • 就业
      • 实训基地
      • 招聘信息
  • 人才招聘
  • 最新动态
    • 活动预告
    • 学术讲座
    • 活动回顾
    • 交流合作
返回主站
English

面包屑

  • 首页
  • 学术科研
  • 论文发表
  • 喜讯 |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在国际权威期刊《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发表综述文章

喜讯 |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在国际权威期刊《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发表综述文章

2022-03-08 论文发表

 

近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刘国珍教授带领的集成器件和智能诊断(ID2)课题组在《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上发表综述文章 “Advances in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techniques (NAATs): COVID-19 point-of-care diagnostics as an example”。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是英国出版商 Elsevier 旗下具有高影响力的国际期刊,也是生物技术与生物传感器领域排名靠前的核心期刊, 它2021年影响因子为10.62,SCI一区。

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刘国珍教授ID2实验室2020级的本科生康桐嘉、卢靖明,另外共同作者是ID2 实验室在读博士生余湉和博士后龙轶。文章唯一通讯作者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项目负责人刘国珍教授。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bios.2022.114109

 

在新冠疫情肆虐的年代,公共卫生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精准检测出病毒携带者对控制病毒传播有重要意义。该论文对近年核酸信号放大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对比、总结与展望,并建设性提出如何开发能帮助有些控制疫情的高灵敏便携式即时体外诊断产品。

文章用新冠(COVID-19)检测作为示例,分析了不同信号放大技术即时检测(Point-Of-Care Testing, POCT)的适用范围。目前,以PCR技术为基础的核酸检测为新冠检测的医疗“金标准”。

但是PCR技术操作复杂,一般需要专业人员及专业设备完成检测,数个小时才能得到结果,不适用于紧急情况或医疗资源稀缺地区。因此,即时检测以其快速、精确、价廉、易操作的特点,成为科学家们关注的中心。

但如何提高即时检测的灵敏度一直是大家研究的焦点。因为高效灵敏、LAMP、RPA、RCA、CRISPR/Cas等众多信号放大技术都被应用到新冠即时检测中,拥有无穷潜力。

目前,刘国珍教授带领的ID2 实验室也在致力于开发创新的新冠即时检测试剂盒及唾液检测试纸条,该综述文章总结了开发高灵敏POCT技术的经验。相关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及深圳湾实验室开发项目的资助。

 

该论文通讯作者刘国珍教授带领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ID2 课题组主要从事生物医学工程交叉学科和可转化生物技术的研究,包括开发生物传感器、微流控生物芯片、体外诊断及生物医疗器械等前沿技术,实时检测体内关键生物标识物(如炎症因子)等来精准诊疗、管理及预防一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痛风、帕金森症、抑郁症),从而研究它们的发病机制。

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为ID2 实验室两名大二本科生康桐嘉与卢靖明同学。两位同学于大一下学期加入ID2 课题组参与课题研究,除了学习与科研生活之外,两位同学在校内参与众多课外活动。康桐嘉同时为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发起人与现任会长,TEDxCUHKSZ社长,以及本科生学生教学助理(USTF)。卢靖明同学为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会长。康桐嘉同学分享了她加入刘国珍教授ID2实验室的历程。在学院大的科研氛围及Academic Advisor刘国珍教授的悉心支持指导下,她养成了每日至少阅读一篇科研文献的好习惯,并逐步确定了自己感兴趣的BME科研方向,在刘教授的ID2课题组跟随师兄师姐学习,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了该文章的写作,她现在参与一个CRISPR/Cas检测核酸的研究课题。两位同学为我们本科生如何很好地平衡大学期间的学业、课外活动和科学研究做出了很优秀的表率,鼓励有更多的本科生在平衡学习和生活的同时,能加入到教授的实验室从事科学研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科研人才。

 

个人简介

刘国珍

副教授、校长学者、助理院长(学生事务)

博士(新南威尔士大学)

硕士(中国地质大学)

学士(湖北师范大学)

研究领域:生物医学工程、生物传感器、微流控纸基生物芯片、柔性穿戴设备、3D打印、体外诊断、智能纳米颗粒及医疗器械

 

刘国珍教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副教授。刘教授毕业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斯大学,师从Justin Gooding教授。刘教授曾担任新南威尔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副教授,并获得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授予的未来学者荣誉(ARC Future Fellow)、新南威尔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的荣誉副教授。刘教授凭借新一代癌症免疫疗法, 获得2020年度乔治娜斯威特定量生物医学女科学家奖(Georgina Sweet Award for Women in Quantitative Biomedical Science)。除了在学术界的教学和科研经历,刘教授在工业界也累积了丰富的生物医疗器械研发和管理经验。她曾(2011-2015)担任美国医疗器械公司AgaMatrix Inc. 研发部经理(中国),主要负责血糖试纸条的配方和生产。刘教授是澳大利亚初创公司Bio-Sens Tech的联合创始人。

 

 

 

 

 

相关推荐

科研动态 | 成贵娟教授团队与合作者在Nature发表论文

喜讯 | 任若冰教授课题组揭示鞘氨醇-1-磷酸受体S1PR1激活的分子机制
喜讯 | 白晨教授团队在JACS发文揭示新冠病毒变体毒性增强机制
关注我们
电子邮箱
  • 一般咨询 lhs@cuhk.edu.cn 本科生事务 ug_lhs@cuhk.edu.cn
  • 研究生事务 pg_lhs@cuhk.edu.cn
学院办公室
  • 办公室地址: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龙翔大道2001号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TD504室(邮编: 518172) 办公室热线:0755-23519000
  • 办公时间: 8:30-12:00, 13:00-17:30, 周一至周五
相关链接
  • 招生办公室 教务处 研究生院 捐赠
版权所有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